王民廷的“梦想农场”
来源:山西农民报 2013年-5月-8日 16:00
“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在我省农村,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的规范化,不少农村探索性地出现了一批“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把“家庭农场”作为新闻焦点给予关注。 5月3日,河津市城区街道黄村村民王民廷的种养结合型“汾水”家庭农场,一片绿油油的高产小麦地,争相抽出的麦穗好似参加运动会的啦啦队一样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在麦田的中央地段,有一排占地15亩的现代化牛舍。牛舍里,戴着耳标的牛儿们正排成两行安逸地享用饲养员专为它们科学搭配的绿色“营养餐”,生活很是惬意。这丰硕的“果实”是职业农民王民廷人生梦想的初步体现。 3年前,57岁的王民廷意识到,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干划得来。有了这个念头,再凭着自己曾经养过牛干过屠宰的经历,毅然决然地把梦想定位在自己奋斗半辈子的热土地上,决定组建种养结合型的“梦想农场”。 说干就干,他先是凭着自己的养牛经验,用半年时间到陕西、山东等地考察了解牛的品种、肉质等,并在当年3月份建立起高标准的现代化牛舍,投资70余万元购回100多头肉牛。在养殖过程中,他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相结合,创新出一套“老王版”的纯生态的肉牛营养食谱,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每月至少一次为牛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配备了现代化铡草机、饲料搅拌机和粉碎机,只需两个劳力就能完成整个工作流程。目前,包括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等肉牛在内共存栏300余头,年出栏近100头。牛肉的肉质鲜嫩、瘦肉多、口感好,全部达到优质肉的标准,每公斤生牛肉比市场价高出40元,主要销往甘肃、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大型屠宰场。在去年行情不是很好的情况下,100头牛的出栏毛收入达到100余万元。用老王的话说,这些都是凭个人经验和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踏踏实实,真正给消费者提供纯绿色的牛肉。也因此,养殖场每年要消化当地包括稷山在内的玉米秸秆300万公斤以上,其中一农户光销售玉米秸秆就从老王的农场“挖”走1万元。此外,粮田用不完的剩余有机肥还能当 “商品”销售,今年1至4月份,按每立方米60元的价格就销给万荣、吉县的大果园几十吨,共收益2万余元。
在养殖渐成规模的情况下,老王又毅然把养殖场前面近100亩的盐碱地以每亩500元租金向集体全部承包下来,经过3次深松和深翻,并把养殖场的牛粪等经适度处理后给粮田做“有机肥”,对土壤进行了生态修复。由于这片地投入他太多心血,土地也给他以最高回报。改良后的土地种出来的小麦每亩增产150公斤,复播玉米亩增750余公斤。去年在原有种植面积基础上,他又以每亩200元的租金承包了50亩私人地,用来种植青草作为养殖场的青饲料。同时,在使用化肥上,每亩需要投资成本300元,用有机肥可节省200元。该农场已初步达到了以牧养农,以农养牧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由于面积比较集中连片,所以收割工作也很省时省力。目前,该农场拥有大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机、旋耕耙、深耕犁、播种机等农机具12台。 “农场里100亩地从收到种最多一天半时间就结束,与常规散户农忙时相比,既省时、省力、省钱还高产、高效。”在自己的梦想农场,老王尽情地享受着收获的甜美。据悉,以种养结合型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保守来算,平均一年能为老王创收近50万元。谈到未来打算,老王有三个梦想:再增加100头肉牛养殖;粮田种植面积再扩增200亩;建立一个带冷库的小型屠宰场,走规模更大、更专业的经营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