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频道介绍 | 社科要闻 | 社科动态 | 社科论坛 | 学术交流 | 学科建设 | 社科人物 | 域外传真 | 社科服务 | 科研管理 | 社科书刊
学术年会 | 规划研究 | 社科文摘 | 社科普及 | 社科百态 | 科学博览 | 社科纵横 | 学界观察 | 社科研究 | 文艺天地 | 综合资讯 | 论文在线
学术动态 | 繁荣计划 | 科研成果 | 科技动态 | 科普知识 | 社科图片 | 科普园地 | 学术团体 | 投拆留言 | 联系我们
 
 贫态  
共筑中国梦建功在三晋 山西追梦人:大山深处量山人
(2013/11/25) 点击:4238 关闭

共筑中国梦建功在三晋 山西追梦人:大山深处量山人

来源:山西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08:04

大山深处量山人——记省地勘局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魏荣珠

他是一名地调队员,26年的区域地质矿产调研生涯中,有一多半时间,都随身携带GPS定位系统、地形图、地质锤、罗盘、放大镜、记录本,奔波在祖国的高山戈壁,重复着定点、测剖面、记录数据、采集标本等工作,用寂寞的铁锤声与时空对话。

他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从2000年到2005年连续6年6次挺进青藏高原无人区,冒着生命危险用双脚丈量了6万平方公里人类从未涉足的土地,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岛弧盆式”造山模型,发现了代表古洋盆消亡残存的2条蛇绿混杂岩带和金、铜、铅、磁铁矿、莹石、石膏和浮岩等矿点。

今年4月,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他,就是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魏荣珠。

野外地质调查:路在旁边,却只能走沟里

他们走过后,几十年内都不会再有人来,所以每走一步都要把情况搞清楚,不能留下空白

搞地质调查,魏荣珠是科班出身。

1987年,从河北地质学院毕业的魏荣珠,被分配到山西省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从此成为一名“量山人”。地质技术员、组长、技术负责、项目负责、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魏荣珠在本职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26年。

国庆长假前,记者随魏荣珠和他的团队进行了采访。

9月29日早7时,魏荣珠和他的队友们已经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今天他们需要从石楼宋家沟村一直走到黄河岸边,全程将近10公里。沿途每500米定一个观察点,把观察到的地质特征详细地记录到地形图上,然后再赶到下一个点。内容不复杂的话,一个点上需停留半个小时,如果地质结构复杂,则要停留近一个小时。这次完成的是院里承担的 “山西吕梁山南段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一部分。

GPS定位、用地质锤敲敲打打、拿放大镜仔细观察、然后拍照记录……魏荣珠和他的队友们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步工作。作为这支队伍里的领导,也是最老的队员,多年的工作经验使魏荣珠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拿起一块岩石,就能基本判定它的存在时代。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魏荣珠随手拿起一块看起来很普通的石头对记者说:“磨研程度这么好的砾石,也许是从昆仑山沿黄河一直流下来的,它应该在15到18亿年左右。”

刚走了不到1/3的路程,山谷突然变窄,一条布满淤泥的河流夹在山谷间,挡住了队员们的路,下水试探一下淤泥的深度,泥太厚,一下子没到了大腿跟,没法通过。为了绕行,大伙只能爬上山顶,而这一绕,就是几公里。在山顶上,离队伍行走路线几步远就是悬崖峭壁,一步不慎,后果难以想象,但年近半百的魏荣珠一直远远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绕过受阻路段,已经是中午1点多,饼子、鸡蛋、泡面,是今天的午饭,这样的野外午餐魏荣珠吃了20多年。

吃饭的时候,魏荣珠还没有忘记向记者做基础讲解:“咱们搞地质的主要是看积岩露头,哪里积岩好就往哪里走,本来路就在旁边,但咱们只能走这个沟里。地质人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路线都没有人走过,并且我们走过以后,可能在几十年内都不会有人再来,所以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搞清楚,不能留下空白。”

简单的午饭过后,队员们再次出发。下午6点多,终于来到了当天考察的终点——黄河岸边。

就在记者感叹工作辛苦的时候,魏荣珠的队友却在一旁庆幸今天收工早,而魏荣珠则很淡定地笑着说,从青藏高原回来以后,就再没觉得在内地搞地调工作辛苦了。下一步,山西37个1∶5万国际标准图幅、1.5万平方公里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1∶5万朝克乌拉测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还等着他们……

6闯“生命禁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陷车、被困、缺氧、寒冷、吃饭、洗漱、睡觉和感冒,死神般纠缠着每一个人

叶亦克、黑石北湖、土则岗日、托和平错……这是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国际标准图幅上的名称,这里被称作“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的屋脊”“无人区”“死人沟”。

魏荣珠来到这里,缘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当时,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重大专项,把青藏高原列为重点地区。刚成立不久的山西省地勘局地质调查院为拓展发展空间,主动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请缨,承担了青藏高原空白区的地调任务。凭着一腔热血,魏荣珠成为了新疆区调项目部的一员。

“那时,新疆区调项目所承担的图幅分别地处昆仑山中段和青藏高原北缘,项目工作区面积6万平方公里,横跨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这些地方都是‘生命禁区’。”时任项目负责人张振福回忆起13年前的经历,依然带有经历过惊心动魄之后的自豪。

2000年7月,26个人,几辆东风卡车和杂牌越野车,穿越“风雪生死路”新藏线,翻过冰雪达坂,直奔黑石北湖。

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尽管没有路,却有连绵不断的雪山、一望无际的大漠、蓝宝石般的湖泊,还有奔跑的藏羚羊、大群的黄羊、藏野驴、牦牛,苍凉、空旷、雄伟。早晨和傍晚,金色太阳映照下的雪山白里透红……

青藏高原的景色很美,但生活在那里却是另一回事。

被困、陷车,成为必修课。排水、挖泥、打千斤顶、填石块、垫木板、推车……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一天能重复十几次。沼泽、泥潭、草地、戈壁……每走一步都在担心。

在雪域高原,更多的时候,是生死之间的较量。吃饭、睡觉、走路、洗澡、高原反应……任何一件看似简单的事,离开了团队,就可能永远留在了高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魏荣珠带领着经过生死考验的热血男儿们,在缺氧的青藏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吃水首先是个大问题。守着冰雪水库,化了却是泥汤;河湖纵横的湿季,不是咸水就是碱水,即使泉水,也是又苦又涩。无奈,他们就在湖中打个洞,一壶一壶拖回营地。为了省水,也为了避免紫外线侵袭,大伙儿洗脸、刷牙、洗头、洗澡都省了。结果是油脂和尘土保护了脸,却有很多人的裆部开始溃烂。这个时候,大家才能轮着洗个露天热水澡。

吃饭更是难题。一刮风,火苗乱窜;风雪光顾,根本连火都点不着。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再加上紧张的脑力劳动,总是干粮就凉水。“三四十岁的汉子们,行吗?”着急上火成了家常便饭。

睡觉也是一件难事,不是不能睡就是没地方睡。在营地,大家穿毛衣毛裤钻进帐篷,但是半夜刺骨的寒冷总是把他们一个个冻醒,他们就想着在帐篷外面加一层塑料。睡到半夜,因为缺氧大家只能一个个张着大嘴喘气,无缘梦乡。在沟谷,找个相对平坦的地方裹着睡袋宿营,却又常常被突然暴涨的河水冲得无处安身。

感冒则不仅仅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如果不能及时医治,很容易转为肺水肿、脑水肿,甚至威胁到生命。然而,恶劣的气候,过度劳累,再加上极差的生活条件,感冒、腹泻、咽炎时常摧残着大伙的身体。他们常常是白天跑路线,晚上输液,病情轻点的照顾病情重的。

2000年7月27日,队友张建中突然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跳130次……该用的药都用了,还是不行!

魏荣珠急了!电台、海事电话,所有对外的通讯设备,都用上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安全工作站,喀什分站,山西地质调查院,区域地质调查队……都指向了羌塘。

然而,融冰的季节,汽车走不动,徒步更不成,5140米的高程,直升机降落后也无法起飞。怎么办?

凌晨,魏荣珠再也等不了了。他决定,“护送病人出羌塘”!8个人、2辆车,他们行进在了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路上。5天5夜,与烂泥斗,与冰水争,与流沙抢,腹泻,咳嗽……就在走投无路时,遇到了赶来救援的5名藏族同胞。绝望中,他们杀出一条活路。

病号安全了,魏荣珠带着2名司机再进羌塘,“咱们就是爬也要爬回羌塘,死也要和留下的9位兄弟死在一起”。12个人见面时,他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在青藏高原野外作业,生存是主要的。魏荣珠和他的战友们凭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凭着坚强的意志,连续6年6进高原,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地调任务,取得了大量翔实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填补了我省科技进步最高奖空白

10余篇重大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10余项科研成果、2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26年来,他用艰辛和努力打磨出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

在雪域高原生存不易,进行野外作业就更难了。

为了避开高原湿季,从2001年开始,魏荣珠和他的队友总是选在3月中旬离家,5月初进驻工作区。

5月的高原基本没有解冻,车辆不易被陷,跑线路比较顺利,但此时一天中最低气温在零下20℃多,常常是一块标本刚拿起来就被冻粘在手上了,修车的扳手也会把人手上的肉粘下来,血流不止。

魏荣珠说,当时调查队分为几个小组,除剖面组有相对固定的临时营地外,其他填图小组一般由一名司机和两名地质员组成,带上一周的工作用具、粮食、行李、简易的旅游帐篷,沿一条填图路线横穿图幅后返回,路线总长约200多公里。每个小组都像打游击一样,一天从早到晚工作12个小时以上,边走边干活,爬冰卧雪,走哪住哪。

尽管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但魏荣珠他们并没有降低工作标准:“高原上气候特殊,地调队员们工作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大伙尽量详细观察、大量取样,我们工作之后,如果没有找矿和地质研究的意义,也许今后就不会有人来此工作,所以即使遇上困难,大家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尽量减少或不留地质调查空白区,遇到特殊地质现象时也是尽力去追索查明”。

在昆仑山进行填图时,为了收准收全第一手地质资料,填补该区地质空白,魏荣珠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同组地质队员深入昆仑山中的深沟和峡谷中开展工作。毛驴不能走,魏荣珠就自己背起行李和几天的干粮徒步前行,在人迹罕至的深谷中认真收集野外资料。有些地方因地形极为险要,危险很大,本可以放弃工作,但为了填补地质空白,他还是咬着牙以极强的责任心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崖上峭壁,最终完成了任务。

工作、生活上的苦累都不怕,精神上的煎熬有时让人更难忍受。

地质队员每次入藏,至少都得半年时间。高原人迹稀少,手机没有信号,海事电话又十分昂贵,一两个月与家人联系不上是常有的事,对家人的思念也是躲不开的情节。2000年6月的一个上午,魏荣珠在他新集资的房子里铺下第一块地砖的时候,接到了下午出发进藏的通知,等他从高原回来时,老婆孩子都已经住进了新家;那一年孩子刚刚8岁,妻子王建伟在含辛茹苦护家育子的同时,还要给走进雪域、挑战生命极限的丈夫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母亲多年卧病在床,一直由兄弟们轮流照顾,2005年母亲去世时,魏荣珠正在拉孜县作进入无人区的准备工作,由于当地信号不好,加上路途遥远,他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至今非常内疚。

“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魏荣珠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劲头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26年来,他用艰辛和努力打磨出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主持编写了10余项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完成了1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技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特别是“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填补了我省在该奖项特等奖上的空白。魏荣珠也因此获得“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并和全国另外49名同获此誉的同行,将100万元的奖金捐献给了西藏大学,用于设立 “西藏大学地学优秀学生奖学基金”。他说: “当年六进高原,因为条件有限,完成的是中比例尺的填图,如今,我们这一批地调队员年龄大了,不太适合再上高原,希望以此鼓励年轻的大学生们再上高原,完成大比例尺的填图。”


连接   qq空间       人民网

 

网友评论

 

评论   请先注册,如果您尚未进行注册请先注册

 

 

标题内容
 
 
 
 
 
 
 
 
 

服务信息
中央印发《反对浪费条例》:取消一般公务用  
共筑中国梦建功在三晋 山西追梦人:大山深  
学者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七大新意  
我市举办地震综合应急演练  
我省抢修全国现存唯一“有题记”元代民居  
“改革”将成为中国的最优“刺激计划”  

大家爱看

专家谈人民币对内贬值:8年间1千元缩水至  
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发挥我国妇  
“山西媒体综改行”采访团在我市集中采访  
中纪委:坚决刹住中秋国庆公款送月饼送礼之  
安监总局通报中储粮、中石油两起重大火灾事  
中央四个月内三提“党政机关停建楼堂馆所”  

手机看新闻视频新闻视频


新闻资讯

山西省桑产业科技联盟在沁县成立
出台优惠政策 搭建发展平台——我省百
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太原多措并举缓解
太原通过融资平台为255户中小微企业
到2015年,“百企千村”工程将带动
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将在汾阳7月20日

视觉焦点
2013中国山西食品工业博览会开幕
神十首次太空授课引关注 王亚平今日担
少睡80分钟=1个汉堡+1袋薯条
第二届关博会本月30日开幕 全新关公
李克强谈大学生就业形势:你们是不断线
群际威胁:报纸掐上矿泉水

科普作家
李元与《飞上太空看星星》
张景中:在苦难中升华
“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
焦国力
《科学成就健康》
马丁·加德纳
   
 

地址;中国.山西.长治
联系人;王文斌 电话:13593250093 监督电话:0351-3509490
晋ICP备11005587号 晋工商印广登字【2011】第58号
Copyright©2012-2013 中亚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