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与“纸”都在走向“死亡”?
——从《新闻周刊》和The Daily再谈纸媒转型路在何方
文/陈禹安
导读
早在The Daily创刊之初,本文作者就在一片叫好之声中,写就《纸媒“ iPad转型”的四大战略疑点》一文(刊发于2011年第2期《中国记者》)。提出“ iPad肯定能解决一部分知名度非常高、传播力非常强的传统纸媒在新传播时代的生存问题,但很可能不是现存所有纸媒普适性的终极解决方案”。
而从现在The Daily在不到两年(2011年2月2日正式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2012年12月底宣告停刊)就倒掉的现实实践来看,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其症结所在。
根源探究
对于传统纸媒的从业者来说,2012年年末相继传来的《新闻周刊》将停止出版纸质版和默多克着力打造的iPad报纸The Daily宣布停刊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这两件事情加起来,等于是在说“报”死“纸”也死(“报”死是指新闻生产传播的失败,“纸”死是指纸质载体的失败)。
很多人将这两个失败视为截然不同的失败。比如有财经周刊在综合报道中就明确写道:“《新闻周刊》和The Daily是不同的,一个是旧帝国,一个是新世界。但它们都失败了,在残酷的十二月。”
但这样的判断恰恰因悖离了事物的本质而形成误导。正是这样的判断,让传统纸媒迷惘不已,并进而得出“坚守纸媒是死路一条,积极转型也是死路一条”的无奈之论。
事实上,The Daily的失败正是因为默多克采用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来运营新媒体所致。
我们不妨稍作梳理。
首先,The Daily雇用了大量传统媒体的精英人才来运作这份iPad报纸。诸如AOL的新闻负责人Mike Nizza、《纽约邮报》执行主编Jesse Angelo、《纽约客》的乐评人Sasha Frere-Jones、《福布斯》前专栏作家Elisabeth Eaves、明星专栏作家Reihan Salam等人都被罗致门下。
其次,The Daily的内容生产还是靠170人左右的编辑记者团队来完成,由他们完成新闻选题的确定、采集、编辑和发布。
第三,The Daily作为iPad里的一个应用(后来又开发了 iPhone版本和 Android版本),缺乏与读者的互动反馈功能,读者只能被动阅读。
可见,The Daily虽然披上了最新技术的外衣,但其内核却和传统媒体单向思维的生产方式几乎没有两样。
而正是生产方式上的沿袭,让The Daily逐渐失宠,陷入了困境,并最终倒闭。事实上,单纯从The Daily的营收来看,它的表现并不算太差。
据《iPad报纸的败北与思考》一文的推算,“截至2011年10月,The Daily已拥有8万付费用户,另外还有4万名免费试用的用户。假设The Daily的8万付费用户都是支付全额费用,那么所产生的年订阅营收将达320万美元,再加上数百万美元的广告收入,The Daily的营收可能达500至1000万美元”。①
但是,默多克对其的投入却高达6000万美元,从而导致了5000万美元以上的亏损。显然,这样的亏损是由于The Daily沿袭传统纸媒“高能耗”的生产方式,成本高企所致。
可行之路何在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才是经济可行的呢?
英国的Summly新闻网站也许能给我们足够且震撼的启示。②
Summly网站的创始人是一位17岁的中学生Nick D’Aloisio,这个网站没有一个编辑,却可以通过算法和技术,完全自动化地抓取其他网站的新闻,并用简短的文字提炼新闻摘要。新版Summly上线一个月以后就吸引了50万的用户,并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冲上苹果App商店排行榜的前十名。有意思的是,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甚至亲自发微博推荐Summly。
2011年初, Nick D’Aloisio正在家里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做准备,当他搜索与考试科目的相关资料时,找了很久却一无所获。这个挫折让Nick决定自己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翻译两个关键领域的技术,并由此建立了一个技术模型。
这项技术被用于为Summly网站提供自动生成简练精萃的新闻摘要,非常适合 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的 手机阅读。
打开Summly,用户界面上是各种分类的新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订阅,订阅的新闻会自动更新,并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每个页面只显示140字以内的信息,也可通过其他操作阅读750字的版本或者进入全文。这些新闻内容来自已经与Summly合作的300家媒体,用户也可以把文章分享到Facebook、Twitter并用Email发送,也可以选择自己收藏。
Summly的做法就是通过萃取汇聚来生产内容,而不是只靠自己来生产所有的内容。这等于是利用技术的力量极大减少了生产成本。Summly网站的团队目前只有7个人(且没有我们惯常认为内容生产所必不可缺的编辑),而反观The Daily拥有170人的团队,《纽约时报》则更是拥有超过1000人的团队。
另外,The Daily甚至也没有好好利用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所拥有的庞大内容来源(从文字、图片到音视频一应俱全),这不能不说是重大失策。
也许有人会说,Summly模式可能并不能长久,因为它所依赖的新闻之源大多也是传统媒体,很可能因为无法盈利而倒闭。这样,即便Summly的萃取汇聚能力再强,也会成为无源之水。
持这样观点的人,其实还是没有看清楚未来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所向。
新媒体发展趋势分析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生产消费者”(Prosumer)的新概念,预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而为一”。而这一预言正在日益成为现实。
当现今的人们拥有了博客、论坛、微博等众多平台后,他们也自然拥有了将自己生产的内容予以发布的权利及权力。我们经常说的“用户生产内容”,正在日益成为主流。
根据Digital Policy Council(DPC)的一项调查报告,全球有 75% 的国家领导人拥有了自己的 Twitter 账号(最早的微博平台)。其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粉丝高达 2500 万,比娱乐明星布兰妮的粉丝还要多。
在传统媒体时代,美国总统如果需要宣布消息,就必须召开新闻发布会,资讯才会通过传统媒体的各个渠道传遍全球。但现在,只要奥巴马愿意,他根本不需要召开什么新闻发布会,只须在Twitter上敲几个字符,就可以完成发布,然后有2500万粉丝替他转发,或者予以评论。这样的内容生产方式,无论成本还是效率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两个敌对国家或势力之间的宣战或示威甚至也可以通过Twitter完成。比如,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就在Twitter上开辟了“第二战场”。以色列国防部的官方推特账号@IDFSpokesperson 在2012年11月14日炸毁了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头目艾哈迈德贾巴里住所的行动后还特意@了他的Twitter账号。第二天,哈马斯卡桑旅则在其微博发表声明并@以色列国防军,称“我们不会放过你们的领袖和军人,无论他们身在何方(你们自己打开了地狱之门)”,以色列国防军(蓝V认证)的应对则是直接转发,并表示:“够胆你们露头试试看!”
另外,巴基斯坦的塔利班组织TTP(Tehreek-i-Taliban Pakistan)还利用自己在Facebook上的账号,发布了很多招聘信息,希望网罗一些视频编辑、翻译和撰稿人来报道“圣战”以及伊斯兰运动。
上述种种,以及我们身边日常接触到的“生产消费者现象”(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亿),正以无可辩驳的铁证宣告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时代”的到来。所以,根本无需担心新闻来源的匮乏。
相反,应该担心,或者说操心的是,如何通过技术的深度研发,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萃取汇集”模式,从而展现出针对不同用户(受众)的不同媒体定位。
在“生产消费者”时代,曾经的广大受众自身已经成为了无所不在的新闻生产者,他们每时每刻发布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琐事的各类纷繁复杂的信息。而媒体要想继续保持自己的专业性,首先就是应当好新闻的消费者,然后再通过自身的特定“萃取汇聚”功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技术的力量),再一次发布给用户。毕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还是需要有专业角色(如果还能称之为专业的话)来去芜存菁,削减用户的选择压力及选择成本。
也许,这才是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最符合发展趋势,也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方向。由此,“报”与“纸”生死博弈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传统纸媒旧有的生产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将是死路一条,而如果传统纸媒沿袭旧有的生产方式来向新媒体转型的话,也将是死路一条。(作者为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注释】
①夏欣:《iPad报纸的败北与思考》,《新闻记者》2012年第12期
②刘泓君:《Summly重塑新闻:创始人17岁 网站没有一个编辑》,《环球企业家》2012年第12期
[责任编辑:张薇]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