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只

宋代梅谱研究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4 点击次数:8725次
  

                                          宋代梅谱研究 

    各时代皆有其代表性的绘画,绘画题材与风格的不同,是与其各自时代物质文化、政治制度、文化精神紧密联系的。 

    艺梅在宋代受到不同以往的重视:“宋徽宗极赏梅花,在东京御苑的艮岳,专门设有绿萼华堂以遍植绿萼梅。”宋代皇帝对于梅花的雅好,起到了社会导向的作用,使梅花成为备受重视的题材。不仅皇室园林如此,私家园林种梅之风更甚。 

    “大量财富被集中起来供皇室和
官僚阶层享用。宋代官员们的享乐之风盛行一时。士大夫们一时间大兴造园植木之风。……宋人在安逸的社会环境中也形成了一种饮酒赏花的社会风气。……所以在物质生活富足、园林环境优美的条件下,文人骚客常在私家园林中饮酒赏花。”范成大在吴郡范村种植梅花数百本,宋伯仁于杭州西马塍买地种花,即是对此种风气的最好印证。 

    宋代是梅花题材文学的创作繁盛期。“梅花最终上升为重要的文化象征,主要是由文学领域所造成的。宋代大批文人士大夫以赏梅咏梅为清雅,以徜徉梅林为风流,描绘和赞美梅花的诗词数量激增,梅花也逐渐成为文学特别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和题材。”咏梅文学,在宋代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两宋之交则是此脉络的一个关键的节点。因为第一部梅谱—《范村梅谱》即出现于此时。 

    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最广为传诵,在梅花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代很多画梅作品多以此为画题。而林逋启发后世创造了两大传统题材—“四爱图”与“梅妻鹤子”,他本人也成为梅花隐士的最好诠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宋代咏梅诗的中坚力量是苏轼。当石曼卿写出“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时,即遭到苏轼的驳斥,苏轼的“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提出了“梅格”的概念,为后世咏梅、画梅艺术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苏轼是站在“梅格”的高度统摄梅花“形态”与“神韵”的。 

    张镃《玉照堂梅品》有云:梅花为天下神奇,而诗人尤所酷好。并谈到玉照堂游人甚多,当梅花开时,值春凝寒,又能留花,过孟月始盛。 

    名人才士,题咏层委,亦可谓不负此花矣。但花艳并秀,非天时清美不宜;又标韵孤特,若三闾大夫,首阳二子,宁槁山泽,终不肯頫首屏气,受世俗湔拂。……示人徒知梅花之贵,而不能爱敬之,使予与之言,传闻流诵,亦将有愧色云。张镃将梅花与自古的文人高士,如屈原、伯夷、叔齐相比。 

    “可以说,将梅花冰清玉洁的外在资质美同仁人志士坚贞品格内在美有机融合,达到形神俱佳境界的,是宋人。” 

    王安石、梅尧臣、曾几、秦观、黄庭坚、张耒、陈与义、范成大、杨万里、李纲、陈亮、朱熹、张镃、李缜、方岳、刘克庄、张道洽、周紫芝、文天祥、宋伯仁等诗人在梅花诗创作方面颇具影响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