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先从学校做起,教学楼大厅里应放置收集废旧小电器的绿箱子”;“建议有关部门将学生发明制作的‘手提式分类垃圾桶’做成实物,供居民使用……”向有关部门提出这些建议的,并非上海市的专业人士和机构,而是上海市“绿箱子”学生环保联盟中的中小学校环保社团。
据悉,由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环保局等单位主办的校园“绿箱子”环保公益行动,自2007年至今,已覆盖至上海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街道。在主办单位日前举办的一场环保秀活动上,上海市多所中小学的同学纷纷亮出了他们在寒假里深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调查和宣传的成果。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二小学的同学在社区调查时发现,目前在上海市不少小区里基本都有了“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而四色垃圾桶却很少,特别是橙色的有害垃圾分类回收箱更少。而上海市普陀区宜川中学的同学则对居民家庭的垃圾分类进行了成本调查。有48%的家庭未进行垃圾分类,有57%的居民认为没想过要在垃圾分类上花钱,另有13%的居民认为每月会因垃圾分类而增加10元左右的支出。
对于居民家庭垃圾分类还不能完全普遍实施的情况,上海市奉贤区西渡学校的同学提出,不妨从学生自身做起,先从学校里开始垃圾分类,进而养成良好的绿色环保生活习惯。同学们经过调查发现,校园里可回收的垃圾占到了70%以上,可以作为回收的重点。他们建议在教学大楼的各楼层设置3个不同的垃圾桶,分别标注废纸、塑料、金属,以此作为分类回收点;同时还可在大厅里设置收集废旧小电器的绿箱子。在操场的不同区域,设置小型的垃圾分类箱。而学校食堂应当采用集中收集和单独处理等模式,对厨余垃圾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