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得明月可读山 |
|
查干
名岳大山是可读的。就如读一本本充满哲思的书籍。只要你肯去读,就会读出潜于其间的天规与地律,以及大宇宙存在之奥秘。 老子,乃圣者。他在嵩山金壶峰下,究竟读到了第几页,不得而知。然他对“道”的阐释,至今闪有冷峻的思辨之光。一本《道德经》,能够被传诵几千年,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义。不然,中国乃至世界,不会有那么多人潜心去研读和传播它。 那一年,我和作家叶楠访问匈牙利,意外地在该国国立博物馆看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匈牙利译文在其一侧。它被摆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显要位置,可见匈牙利人对《道德经》的认可及喜爱。在匈牙利,我们见到罗兰大学东方语系一位教授,他对老子《道德经》的认知与解读,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假若,他能亲自前来体验一下金壶峰和老君洞周边所环绕的那种紫光灵气,就会明白这本奇书的深邃与宏观是从何而来。 登名岳大山,光怀有猎奇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怀有敬仰和感怀之情去登临,才会有所识、有所得。显然,名岳大山的确会激发人的灵感与激情。不然,道教名山终南山为何至今还能吸引5000多位现代隐士前去修炼。他们甘愿去过风餐露宿的简洁生活,不觉得苦寂,因为什么?不言而喻。 那里有一个讲经台,至今香火不断、诵经声不断,就是老子的讲经处。恰好,有一归隐者轻步走过山野小径,其人步履如飞,目无旁顾。身轻必神轻,是因为放下了世间一切欲念,在他们心中,“物”等于无。 如斯,不能只从消极意义上去看待归隐。归隐有其客观缘由和合理性。假若心神不静不净,何来思想意识的深邃与光辉呢? 唐人王维也是归隐者。他的诗作《归嵩山作》,就状写那时辞官归隐途中的所见景色和心境:“清川带长簿,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显然,他是来潜心寻找灵感与激情的。从他的诗作里就能看出,一经跨入嵩山之界,他便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人。随之而获的愉悦与自在,使他兴奋不已。王维如斯,老子也如斯。简言之,凡进山归隐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来求得名岳大山的大气和灵气,获取内心世界的空灵与豁达。 据传,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就是在嵩山金壶峰下的老君洞里撰写而成的。我信此说。我曾登临过晨阳初照的金壶峰,那里气韵苍茫而风水不凡。远山近岭,似乎都是在“道”的氛围里起起伏伏又淡定自若。假如老子不是在大山中,具体地说不是在金壶峰下沉思妙想,他的《道德经》能不能闻世,且也难说。 大宋诗人楼异,为此写过一首七律《金壶峰》:“想见金壶泻墨河,皂林余涧郁嵯峨。伯阳当日传经后,肯向山阴与换鹅。”老君洞,我曾去瞻仰。当时,明显地感觉到有一个空净气场赫然存在。后来揣度,那一定就是“道”。 当夜,住进一座临山居所,想多多吸纳一些“道”之自然磅礴的灵气。说不定,还能闻到老子那头老青牛夜半的哞哞声呢。 夜深之后,先是荡起一阵又一阵的秋风,并伴有清幽的松子香。林木萧瑟不止,山野似在低语。是不是在诵读《道德经》?也说不定吧。这种身离红尘之外的涓涓思绪,使我有了一种全新的参禅体验,真是妙不可喻。 在思绪纷纭中,忽然闻有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是何飞禽?鹧鸪吗?它为什么深夜里出来叫?这与《道德经》的传播,有无关联?我遐想联翩。但又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我这是怎么了?为何如此沉迷于这一山的宁谧与沉寂?又是什么,牵引着我红尘中的灵魂,一步一步,进入一处从无涉历过的秘境? 思绪万般中忽然感到有些渴,站起身,饮尽一杯蒙顶茶,而后推窗夜望。窗外,满山林木似乎都在幻生着淡淡的月光,枝枝叶叶都是发光体。猛然觉得,这月光不是从天上洒下来的,而是从林木那里生发出来,这一感觉十分美妙。我不想让生活经验破坏此刻的美好联想,故而不去抬头望空,不去读那一轮,姗姗来迟的山月。 夜气渐而浓重,我了无睡意。的确,在这般哲思的夜晚,蒙头睡大觉简直就是一种浪费。遂,披衣出门,走下台阶。见落叶几片,在竹林上空轻然旋动。风,微拂而充满禅意。森林无语,横卧庭前的巨型卧牛石,亦无语。夜,深邃而苍阔。这眼前的金壶峰,似乎不是一座山体,而是一个人了。是在夜读?还是在沉思?抑或是在挥毫泼墨?就不好揣测了。 夜,出奇的静。仿佛听到了一声轻咳,颇显苍老的那一种轻咳。耳边似有盖碗轻扣的玎玲声,并闻有古老而纯粹的茶香飘来。月光,满山满岭地漪动开来,有几粒星子,歪在山头。像是夜读得累了,禁不住那一阵阵袭来的困意,连连打着呵欠。 第二天清晨,匆匆洗把脸,打开日记本刚写“在嵩山金壶峰下,昨夜山林生发月光……”,就听见有人敲门:“老师去用早餐了。”并嘱咐,带好箱包,以便饭后启程赶路。 至此,这一无眠之夜,在悟“道”的分分秒秒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伴我守夜的还有金壶峰。这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时光,值得追怀。 |
|
|
|
服务信息 |
|
大家爱看 |
|
手机看新闻视频新闻视频 |
|
新闻资讯
|
|
视觉焦点 |
|
廉政作品 |
|
|
|
|
|